中美亲子关系最好的人是谁(给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亲子鉴定周末上班吗 03-23 阅读:94 评论:0

中美亲子关系最好的人是谁(给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中英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

国内和外国的家庭亲子关系区别,国内一般来说父母对于孩子都是比较关心,从孩子小时候就帮孩子规划好以后的目标,对孩子的溺爱会让孩子对家长形成一种依赖,而外国父母对孩子一般都是比较放心的,大部分都是采取放养政策,不多干预孩子的发展,所以孩子长大后自主性和独立性比较强。

中德,中法,中美,中英哪个关系相对好

中德,,,美国一直视国内为敌对国,而英国人对国内人歧视较为严重,法国与美国狼狈为奸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的中英关系和中英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1

对比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下西方家庭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从而思考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研究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西方 差异

1、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在白纸上作画。在国内,父母习惯于为子女设计各种各样的模板,当子女在此模块上临摹发挥到极致时,便认为父母的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而对比之下,西方父母在提供给子女更好的画笔之外,更侧重于循循善诱式的引导子女去描绘他们自身更喜爱的图画,这些色彩不一的图案往往给世界惊喜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方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能力素养方面便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重心上的差异。重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核心,二是教育的内容侧重。在国内,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应对对子女的教育负起责任,在子女的行为失当时,父母也要承担责任(有时候可能舆论认为父母需承担主要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必定会对子女的一言一行加以约束和规范,避免成为舆论的针对对象。另一方面,受到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子女的出息和作为可以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荣誉和声誉,为父母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于是,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又往往会受到这一利好趋势的引导,融于父母更多的意志和思考,家庭教育自然会逐渐趋向于以父母为中心,而不是孩子。

而西方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文化风格熏陶下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有着更多平等对话的机会。家庭成员各自认为也相信各自的成长和发展应受到自身意志的体现。尽管子女在还未形成自身想法之前是不会考虑也做不到这么多的,但社会整体意识和舆论导向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便会得到体现,子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自然也会将这种思维方式进一步传承下去。

2、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2.1理财观念教育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现代仍保留着新鲜的活力,它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使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以内在的精神价值。

相比而言,除了民族风俗要求之外,国内的家庭教育则较少的融入宗教思想教育。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宗教思想还不能满足提供给人们信仰和精神力量的需求。

3、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综合对比评析

从以上对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家庭教育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二者各有所长各有局限。

3.1中方家庭教育优势与不足

3.1.1中方家庭教育的优势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方的教育观念中,一个人更多的是作为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的存在。而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个人的成长将更多得受到家庭,家族和所在集体或者社会群体的约束和影响。这种环境往往能够培养出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强,乐于奉献,坚忍质朴的性格。目前中方家庭教育的重心仍在于智育,孩子们往往基本功扎实,能够锻炼出勤奋刻苦的习惯品质。

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为更好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个体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和限制。在集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彰显个性的空间也就变得更加狭小。所以,国内的小孩子往往更显得腼腆和内敛,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特长。

教育重心有失偏狭,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往往十分薄弱。孩子的情商培养,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理自立能力,理财观念,成长规划都没有得到更好的重视,以至于“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频频出现。

家庭教育的中心有所偏失。正如在前面中西教育方式对比中所提到的,中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占据权威地位,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但教育的中心却是家长。家长的能力与想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过于重要的作用,这就给孩子的成长成才带来了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西方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自身特长与个性的发掘与培养。父母更多的是在子女犯错误时对其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但对孩子自己的想法总是采取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因而西方家庭的孩子往往显得更为活泼,个性张扬,思想开阔,充满想象力。

和中方以学业为重心的家庭教育不同,西方家庭教育的侧重点是在于如何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财观念和观念等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子女尽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思想上的自由和独立。

西方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更加富有开拓精神,更为自信。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2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西 传统 差异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国内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国内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国内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国内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国内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所学校,而家长是位老师。无论是国内,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更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佚,固需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国内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得多。

随着国内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我们面对着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中西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差异和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现象。

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差异和冲突。其中时间观念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国内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这些不同只是其中一些,但也就可以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目前来看,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并且国内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家庭教育成分。贯穿国内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国内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大概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倾向差异

国内父母注重社会教化,轻视儿童成长。国内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地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差异

国内家庭教育职能是为国内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国内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内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做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也许许多国内家长会否认这一点,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觉得我太不尊重长辈。但是事实却是如此。众所周知,家长常常在一起议论各自的孩子,并将他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加以比较。而且,比较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我有一个邻居,孩子刚上小学,就天天背着个大书包到处补课。因为,我那个邻居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被刺激到了。那个人告诉他,他的孩子没上学就可以认识300个字了,还会念古诗词,并且让孩子当场表演。而我那个邻居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同岁,他急得不得了,孩子实在不争气,他急得拿来一本书,照着里面的方法测量她的智商。谁家孩子考了,他晚上就做噩梦,因为他那孩子在小学总是排在班上的20名左右。

等孩子上了,家长们的比较就更加激烈了。“你的孩子在哪儿上?”清华北大的,重点,脸上有光,喜形于色;上没有名气的,没考上的,黯然失色,无以言对。而我了解的一个美国人,他的孩子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商店帮工,要让我看,他差不多处在人生的“安全线”以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本钱。可是他对他的儿子却赞赏有加。为什么?因为他的孩子经常到社区演奏钢琴,并多次获得奖励。

国内家庭的“比较”往往重学习,“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国内家庭的比较,常常爱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他人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家长得以;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习惯于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国内的家庭在比较时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乐。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差异

国内传统的家庭文化因沿袭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4、教育的重心差异

国内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国内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更高价值取向。国内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更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差异

国内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国内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国内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6、独立意识培养的差异

国内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国内父母完全把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教育责任心超重。家长角色不适当地延伸,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代替孩子规定学习内容,代替孩子定下发展方向。使孩子成为依赖的个人,独立性极差,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

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自行解决,自行处理。父母对孩子也不随便训斥。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国内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历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

在这里我有几点建议,主要包含4个方面:

(1)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2)确立家长在教育行为中的法制观念,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改变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良作风。

(3)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3

[关键词]教育差异;家长教育;素质教育;少儿读者服务新思

在网络资源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的中小型少儿图书馆如何克服自身资源有限的劣势、如何开展创新服务、如何充分发挥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每位中小型少儿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笔者通过对东西方教育现状的深入研究,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少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经验,大胆提出了在对小读者进行教育的同时,更要对“家长”进行相关教育的新思。力求通过少儿图书馆馆员的全新服务,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让小读者和家长在图书馆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愉快地畅游,幸福地成长。

1 东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体现

现在的国内父母是世界上更累的父母,他们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带着孩子一同奔跑,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想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想以此为孩子抓住美好的未来。但令人遗憾的是,以我们家长目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难保证国内孩子的未来强于其他国家的孩子。

和大家聊起孩子,几乎每个家长都会说希望自己的宝贝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可以自食其力就好,不求其一定多么卓越。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在行动上都不约而同地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因而也显示出了东西方教育的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1 乖乖宝

国内父母的观点:老实本分听话的孩子易于管教,父母会很省心,有这样的孩子是父母的福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好孩子”。

欧美父母的观点:不会给孩子太多的条条框框,在孩子的基本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孩子自己有权利更大程度的发挥自由的天性,让孩子充分去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形成孩子自己对外界的认知。他们认为孩子是独立的,孩子要按照自己想要的形态去成长,家长没有资格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并视这种限制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

国内父母几乎都会用孩子考试的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别的孩子得了高分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会认为是很丢脸的事儿。目前的教育体制是老师的绩效跟学生的成绩挂钩,每天高喊素质教育的老师当然也避免不了会偏爱成绩好的孩子。三两岁的幼儿园孩子都有很多学习任务,因为家长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家身在其中,难免会随波逐流。

欧美父母则认为,如果在孩子尚小的时候过度填充知识,会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因而他们的小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几乎为零。他们让孩子学习的目的是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开阔思,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内容上他们与学校一致,除了知识方面的教育,孩子的情商、品德、性格、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之间没什么可攀比的,孩子有权自己做出选择并自己承担选择。

1.3 物质满足

国内父母常把“我们的一切将来都是你的”这句话挂在嘴边,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对国内的家长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国内父母穷尽一生、省吃俭用也要给自己孩子提供一切,这种理念早已根深蒂固,并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否则就不是合格的父母。

1.4 亲子关系

国内父母的观点是:家庭之中要有长幼之分,作为父母和长辈,理应受到孩子和晚辈的敬重和孝顺,玉不琢不成器,一时气不过,打骂孩子也是难免和正常的。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一出生,便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也是父母生活的全部重心。

欧美父母的观点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首先应该是朋友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家长无权对孩子施暴。他们一生更重要的人是自己的伴侣,孩子并不会取代自己另一半的地位,孩子的到来只会丰富夫妻俩人的人生,但并不能妨碍他们的人生。

分析东西方教育上述差异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在国内,目前不仅孩子需要教育,我们的家长更需要教育!因为我们的父母认识不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认识误区。当今的国内,什么都提倡与世界接轨,但更需要与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先进入政策举办的父母学校学习,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可是国内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结婚了,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可以教育孩子。国内父母只有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孩子时,才开始为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基于这样的原因,中小型少儿图书馆是对家长实施这种教育的更佳主体,少儿图书馆可以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源、场馆和服务优势,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亲子阅读等形式的培训和读者活动,在丰富小读者文化知识帮助其形成各种能力的同时教育我们的家长。让家长真正认识到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正确对待国内式教育的不足,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求知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等。

2 对家长进行教育的内容

2.1 让家长明白“不听话”并非绝对的坏事情

少儿图书馆员在对家长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努力帮助家长弄清这样的现实:国内是一个特别容易出现“神童”的国家,但后来这些“神童”去了哪里呢?他们成人后几乎不约而同的销声匿迹了,这是一个值得家长们深思的问题。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要孩子不受或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首要的条件是让他们的父母自己先摆脱功利的教育观念。我们要通过对家长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孩子不是家长的荣誉物,也不是自己人生梦想的延续。对父母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一时的人前显秀,而是孩子整个人格的健康发展,情商、性格的全面培养,思维发散力和创造力等能力的促进,这才是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关键因素。而应试教育制度意味着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得学习如何应对考试,不停的死记硬背,孩子学不到社交和实用的技艺和方法,从而丧失了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作为家长,要积极与孩子进行观点的碰撞和沟通,引领孩子进行延伸思维,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立看法。这些是每个合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所要努力做到的,而不是每天关心孩子背了多少单词、练了多长时间的琴、写了多少家庭作业!

2.3 家长不应该剥夺孩子的奋斗权力

国内的父母穷其一生自己省吃俭用一直把照顾好孩子当做自己生活的重心。不管是幼小时的小物欲还是成年后的结婚、买房买车等昂贵的生活所需,一律都由父母包办,好像不这样就不是合格的父母。而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在这些孩子本来可能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面前,父母过度的给予,造成了对他们丰富人生体验的一种廉价的买断,正是这些出自家长的“好”扼杀了很多国内孩子的奋斗能力,这些本来可以不比欧美差的国内孩子,在被父母捧在手心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失去独立和坚韧的性格和机会,我们的孩子本来完全可以很优秀,是我们替他拒绝了成长中的那么多的可能。

2.4 经营亲子关系不能忘记彼此尊重

基于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孩子对国内家长来说比其他国家的父母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国内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有着特别过分的期待,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一生无法实现的愿望转移到子女身上。国内的绝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过分溺爱兼动辄体罚、心灵施暴的普遍现象。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这种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孤独和不被理解。因此家长应学会给孩子更多的人格尊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梦想,呵护孩子与成人同样强烈的自尊心,加强与孩子之间平等亲密的情感交流,亲子关系中,单纯的物质给予并不能使父母成为好的家长,家长应该努力做到成为孩子信任的好朋友。

3 写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中小型少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服务理念和方式,要努力协调好学校、家长和少儿读者之间的关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观点,对家长进行长期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要通过我们的服务工作,让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教育孩子仅有爱是不够的,只有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才可以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孩子才能有好的未来。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

3.1了解孩子的关键期

3.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当真正意义的“人”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并注意方式方法,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尽量减少和杜绝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行为。

3.4管教孩子的方法很重要

孩子不是不需要管理和教育,关键是怎么管,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的教育均不可取。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也不能当众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更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应该在私下进行的,表扬可以公开,批评尽量做到秘处,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不但没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更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极度渴望爱又极度渴望安全。

3.5优秀的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多夸老师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老师,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若常常批评老师,或者同老师争吵,只会让孩子对老师越来越排斥,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和老师应该是同盟军,家长要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多与老师沟通,发现问题,随时化解。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4

【关键词】 瓜州县;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调查分析

研究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了解农村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特点,深化对西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养观念和教养特征的认识。儿童对社会的适应与认识能力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成年人给儿童创造的环境及所能够提供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能所能够提供儿童成长环境与指导的集中体现。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1]父母与子女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过程体现出来,而且从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规范中体现出来。通过父母的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出现问题行为。通过对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有助于探求新时期农村亲子关系的部分特点,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父母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1、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总体的分析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维度以“情感理解”维度更为突出,“偏爱被试”教养方式维度更不明显。说明父亲在“情感理解”维度呈现高理解取向的良好教养方式。小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维度也以“情感理解”更为突出,“偏爱被试”教养方式维度更不明显。这说明农村小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整体上是积极的,正确的;母亲的“情感理解”因子得分比父亲要高,说明母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加融洽。

3、父母对不同年级学生教养方式的差异

父亲对各年级的子女在教养方式上没有表现出差异,母亲对各年级的子女在教养方式上表现出差异;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体现为孩子年级越低,家长的教育方式越消极。

4、文化程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为验证文化程度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对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文化程度上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父亲教养方式上, “过分干涉”这个维度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父亲对孩子干涉更少,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和初中的父亲对孩子干涉更多。

不同文化程度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上,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高于初中和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这说明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更为重视,期望很高,要求更为严格;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对孩子过分限制,干涉孩子的发展。整体来讲,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加科学。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上没有年级差异,而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理解、惩罚严厉”上年级差异显著(p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之一,母亲文化程度在中专或高中的对孩子“惩罚严厉”程度更显著,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程度显著(p

在儿童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10]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疾风暴雨”式青春期来临阶段,父母科学、一致的教养方式将有助于他们度过这一重要时期。

【参考文献】

[3] 王坤。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4)105-108、

[7] 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J]。国内心理卫生杂志,2001(3)208-209、

[8]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106-108、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5

关键词 家庭场域 语言暴力 差异

中图分类:G451.6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暴力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便是更好的写照。但是除了这种显性的暴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危害我们的家庭生活的暴力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语言暴力。

1家庭场域当中的语言暴力

“场域”一词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来的,法文为“champs”,英文为“field”。在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理论架构中,场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正是因为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布迪厄没有对“场域”的概念进行界定,而是从“关系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关系的视角来看,布迪厄认为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在家庭场域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父母和子女,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是父与子,母与子的关系。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中,语言便是更好的工具。在世俗看来,父母教育子女是理所应当,无论什么方式都不为过。以前便有一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社会发展到今天,想必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那么语言的教导便成为父母教育子女更好的方式了。但是语言并非如棍棒那样会让孩子有疼痛的感觉,会引以为戒,所以必须提高语言的杀伤力才能阻止孩子继续犯错。

2家庭场域中父母语言暴力的差异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作为家庭成员当中的成年人,父母担负着为子女营造良好生活条件的责任。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导致的社会分工也不同。男性一直肩负着比较沉重的工作,在经济上薪酬也颇丰。女性则从事一些比较轻松的工作,薪资较男性比较低。因此,男性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处于的地位。当回到家庭场域中来,还是带有两者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就子女的教育问题来说,母亲一直负责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主要是负责孩子成长中的细节问题。而父亲则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上起主要作用。因此,二者在语言表达上也会产生不同。比如父亲在孩子的职业规划方面就想左右孩子们的想法。如果孩子选择的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是虚无缥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父亲便会说“你以后不要回到这个家,我没你这么个儿子”。这种语言的背后是想让孩子有个安稳的未来,想要用割断父子亲情的方式威胁自己的儿子。而就母亲来说,则在生活的小事方面拥有话语权。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会对自己的子女有要求,更别提学习这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塑造自己的孩子。各种辅导班、补习班就是母亲的战场,上午下午都给孩子安排的满满的,母亲会用自己的辛苦堵住孩子的嘴,妈妈都那么累了,你哪里好意思说自己不去呢,而且,长大了有出息了一定要孝敬妈妈,是妈妈才让你这么优秀的。不知道这个孩子以后会成长成什么样子,但是他小小的童年就承受了这么多的东西,美好的童年可能在他的记忆力不会有多少烙印。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6

关键词:中外家庭教育;家风;比较;启示

一、中外家庭教育的综合比较

1、培养方式存在重大差异

国内的父母一般喜欢让孩子与自己的意见保持一致,希望子女按自己的意见去行事。父母希望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为孩子的学习创造一切条件,只要孩子肯学习,父母可以做更多的牺牲与付出。家长常常忽视孩子实际水平提出过高要求,是一种“望子成龙”的“龙化”教育,其本质是期望子女出人头地的“精英式”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

西方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他们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例如,英国是传统的家长制作风,家长以培养有教养的绅士为家庭教育的目标;日本家长喜欢安静听话的孩子;德国家长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加拿大的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家长注重的是让孩子轻轻松松地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价值观核心教育差异明显

国内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以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美德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点。国内家庭教育目标与“光耀门楣”相关联,更多地是强调一种“完人教育”。在国内传统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观念基础上,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长幼关系,整个国内传统社会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由传统的伦理道德做支撑和联系。

西方家长期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家庭道德教育目标是一种大众化的“凡人”教育。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各种想法、做法普遍表示理解和支持;二是注重对孩子自信心和勇气的培养;三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四是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及健全的人格;五是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和自立能力。西方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和平等基础上的关系,注重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把孩子培育成身心健康、追求幸福的人。

3、法治观念存在根本差异

我国当代相关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中,家庭教育常被提及,体现了家庭的义务和配合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参与教育改革体现为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保障儿童按时入学等内容,但是家长尚未经常性地参与学校事务,个人的法治观念相对比较淡薄。

西方家长对于家庭培养具有法制观念的公民方面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值,他们十分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家长以身作则,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言传”与“身教”并重,且带头守法守规。家长从家庭日常小事做起,家庭中倡导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特别注重人权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和责任感。西方家庭的熏陶着孩子,对其成为有德性、重理性的人有重要作用,其目的之一是培养孩子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4、非智力因素教育方式迥异

我国青少年在学业上不亚于西方青少年,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的缺点;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有些人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有些孩子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国内家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被重视。还有部分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导向。

5、功利化与非功利化教育

二、国外几种家庭教育思想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注重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的构建,良好家庭氛围的创设,必须基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平等。只有搭建好这个和谐的、平等的教育平台,家长才可能同儿童对话,进而对其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

斯托夫人指出,孩子能否成为杰出人物,完全取决于母亲施行了什么样的教育。更早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应该是家里的母亲,而不是学校的老师。家庭教育必须由父母来承担,不能委托给别人去做。她的“伟大始于家庭”的观念深入人心,使越来越多的家庭从中获益。

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提到:“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他认为,尽管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缺点,但比学校教育还是好得多,家庭教育就是达到教育上的主要大目标的更好更安全的办法。

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的英国著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的核心观点是,儿童是一个具备所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儿童置于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的接触中,父母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的习惯。

三、思考与启示

综合各国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情况,发现国外的“家风”这一概念并不如我国清晰,欧美国家对此研究也很少。我国和西方的家庭教育确实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对比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可以发现很多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取决于不同的观念,而观念的不同又是由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中西方的这些不同,使得各国的家庭教育能够适应本国国情。

1、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刻不容缓

“立德”即树立德业。树,栽培,“树人”即培养人。从家庭德育与成才关系来看,“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才的前提条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正处于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特别需要家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学会做人,重视修养德行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古人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良知、懂孝道、有责任心的人是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2、实施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导向,在这种环境里,家长仅仅关心孩子学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几门技能,一切跟中高考无关的活动都不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否则孩子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等等。家长应彻底抛弃“以成绩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将重心从过分关心知识技能,转移到对孩子的全面培养上来。

3、构建优良家庭教育(家风)意义重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要加强立法、规范制度,努力使家庭教育法制化、规范化;二要家长主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培养良好家风。

参考文献:

[2](美)斯托夫人。哈佛教子枕边书[M]。亚 北,蓝 黛,译。北京:国内妇女出版社,2006、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7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中学生;人际关系

我们通常所指的教育,并不单单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正常发展产生并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值得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是教育观念与实际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孩子从出生到接受学校教育这一阶段,都是在接受家庭教育,考虑到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性,心理学和教育学一直把它当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家庭教养的分类

(一)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比较合理和理性,不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制,为其树立起合适的目标,并坚决要求孩子达到这些目标。但与此同时,他们不会忽略对孩子的关爱,还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把这种关爱表现出来,对待问题也会认真征求孩子的意见。通过这种教养方式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拥有很强的自信心,自我意识也会很强,在将来处理问题时会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而且也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性格。

(二)专制型的父母教养子女时,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自己。他们一般都会给孩子制定很高且不合实际的行为标准,不允许孩子讨价还价,一旦孩子在行为上出现抵触,就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畏惧、退缩心理,在行为上比较胆怯。不过他们在学校都是文明守纪的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较好。这种教养方式明显的忽视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是过分的关爱,只要是他们提出的要求,一概坚决服从,很少对他们不良的行为提出批评,甚至不对他们进行任何行为上的约束,也没有科学的行为标准。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都非常自私,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出现过激的行为举动,也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控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

(四)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各种形式为表现得漠不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的行为提出什么标准制约,对孩子成长过程上的情况也不关心。他们一般只是从衣、食、住、行等物质上满足孩子,但孩子的精神生活很空虚,得不到相应满足。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不能与同龄的孩子合群,交际能力差,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到抑制,畸形发展。

以上四种就是目前表现更为明显的家庭教养方式,且更具代表性。其实要想让孩子的交际能力能够正常发挥出来,在他们笑得时候就应该多给予他们关爱,同时控制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在他们进入中学阶段后,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成熟,父母应该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出现问题可以争取他们的看法,促进青少年心里的健康发展。他们的心理状况良好,才能实现正常的人际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教养良好的孩子都具备良好的社会行为,他们兴趣广泛、情绪稳定,还有很好的同情心;而那些家庭教养不好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倔强、不明事理,还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被父母长期支配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比较缺乏主见,没有自信心,遇事慌张拿不定主意;而过分溺爱的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得特别独断专行,攻击性强,做事凭心而定,不顾后果。所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就是两个维度交叉下的公共区域。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而且又能保证孩子行为习惯的正确发展方向,还能为其提供很好地社会训练环境,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要求能够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既给了他们一定的尊重,又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控制。这样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更为有利的。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发育初期,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正在体验生理与心理上的矛盾,同时,这一阶段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开始脱离父母的行为方式审视自己,能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可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看待自己和他人。进入初中阶段的中学生与家庭之间还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于他们而言,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提供者,也是精神上的引导者。他们把父母当作是自己物质和心灵上的依托。因而,中学生虽然在不断成长,但他们与父母之间仍然唇齿相依。通过调查发现,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二。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动机

(一)人际交往是一种内在需要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注定是要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都会害怕孤独,喜欢与他人一起相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满足于个人的内在需要,这个过程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如果没有人际交往,那么社会就是一个分散的个体,个体单靠自己的力量也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那么社会也就无法继续向前进步。所以说,人际交往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二)人际交往是一种自我表现

在某一个程度上来看,人际关系的实现过程是个人借助于人际交往这种社交方式来证明自己,审视自己的实际能力,从而实现自我表现的过程。通过人际交流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满足人们自信心的需要,同时也能达成行动上的一致,形成相互合作的互利关系。同时,也可以借助交际活动来影响、改变和支配他人的思想与行为活动。

(三)人际交往能够实现自我完善

我们的社会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初中生正是通过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来增加自己对他人和自身的认识,这是他们的一种内在需求。也就是说,人际交往能够增加和满足中学生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的增长,将对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初中生人际交往与父母教养之间的相关联系

受到父母情感温暖,得到父母理解,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初中生,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高。而受到父母过度干涉,无理由拒绝、惩罚的初中生,他们不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

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信任感和真诚度上与理解、温情的教养方式是成正相关的;而与父母的拒绝、过分干涉等不良教养方式及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了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真诚、同情心、信任感等各种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只有通过良好的亲情熏陶,被信任被理解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他们所形成的良好品质才有利于他们实现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真诚、信任等都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四。中学生人际关系上的差异

身边实例: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差异

很多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上的能力都比非独生子女的要强,他们往往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信心,但很明显的还是表现出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这与传统看法不同。传统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不善交际,不懂得与人相处,但实际情况是他们更乐于也更容易交到朋友。这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比较孤独,渴望与他人交流建立人际关系,在他们不断的人际交流锻炼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交际能力。而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讲,他们在家庭生活中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因此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就不强,兴趣也不大。

(二)初中生父母双方在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

独生子女从父母双方身上得到的关爱更多,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他们来讲,更懂得如何保护和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态度比较纵容。而非独生子女是几个人同时父母的关爱和温情,能获得理解和情感相对较少一些。这也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直接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五。结束语

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业状况等方面的内容。积极良好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对他们将来正常的社会生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法,用科学而又理性的态度与子女交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初中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引起注意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赵志一,窦明。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J},国内学校卫生,2005,5,25、

[2] 杨冠军。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0)。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8

论文摘 要:儿童学习不良问题是目前困扰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家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软环境比如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功能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儿童学习不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善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环境的几点建议包括:(1)给予孩子积极关注;(2)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3)改善家庭功能,明确角色定位;(4)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5)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学习不良儿童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实际学习能力远低于其年龄和智力应该达到的能力,这种困难集中表现在听、想、说、读、写、拼音或数学运算等基本心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儿童在智力上没有问题,因此与智力落后、感官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学习问题根本不同,然而除了学业问题之外,他们可能还具有情绪、认知和行为等诸方面的落后和困难。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学习不良儿童在各年龄段都有一个相当稳定的比例,成为一个严重困扰义务教育发展的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中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儿童学习不良是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突出。本文着重从这一角度对儿童学习不良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经常的、多方面的,甚至终身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不良和父母教养不当极易造成儿童心理受伤乃至出现各种障碍,更终造成儿童学习不良。而学习不良儿童因为在学校中的旁落地位而表现出对父母更大的依赖性,因此,父母对学习不良儿童的权威性更大,家庭环境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也更为深刻,本文所涉及的家庭环境因素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

(一)硬环境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影响

硬环境主要指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判和衡量的环境因素,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等。

此外,不少实验研究还发现,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超过半数以上文化水平较低(以初中或以下为多),职业次偏低(以工人、个体为多),部分家长对文化知识的价值和个人成就不太重视,不太关心或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而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其教养方式。有研究表明,母亲文化程度越低,对子女的态度越严厉、惩罚越多,而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越能给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学习不良儿童更经常受到父母的指责训骂而又不给指导。因此,也有研究者提出,智商正常学习困难的儿童,家庭环境是主要原因,其中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更为相关。

(二)软环境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包括父母的教育态度及一致性程度、期望水平,教育手段等多个方面,它全方位地影响了亲子关系、自我概念、师生关系和行为问题。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更多地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父母更多地表现出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教育方式更加简单、粗暴,子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也更少,特别是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挂上了钩,这是一般学生所没有经历的,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由于孩子的学习不良,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可能成为泡影,因此对孩子的情感投资相对减少,多代之以惩罚、干涉和拒绝的教养方式,孩子常无端受到责罚,或直接成为出气筒。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干涉和惩罚对改善孩子的学业成绩往往并不奏效,反而适得其反,这不但恶化了亲子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学习不良,同时对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也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合群,形成交往退缩,甚至走向以违纪来发泄内心的自卑和不安的另一个极端,这就使学习不良儿童的违纪行为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国内的父母历来对于女抱有较高的期望,对孩子学业成绩更是关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过分娇惯孩子,导致孩子任性、娇气、懒于动脑,在学业上与父母讨价还价;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逼迫智力一般的孩子同时学习过多的技能,使孩子产生极度的厌学和焦虑情绪;有的家长则本着“不打不成才”的原则,对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粗暴的责打方式,导致孩子从内心里痛恨学习;有的家长总是为孩子的一切担心着急,总是指责孩子的所作所为,使孩子无所适从而自我怀疑,形成焦虑、抑郁的人格特点,走向过分依赖或极度逆反的两种极端。

研究还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在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不良表现后,往往会给予孩子一种全面的消极评价。我们知道,由于父母与儿童的亲子关系及儿童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的依赖性,父母的评价通常是孩子评价是非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更是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极为敏感,父母的消极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了儿童对自己的体貌、能力、个性、价值观、道德水平以及与人交往的价值感和自信心等多方面的理解和评价,其结果是接纳或拒绝自己。研究证明,学习不良学生对父母评价的认识比一般学生更为消极,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业能力、一般自我、非学业方面的表现甚至自己的外貌在父母看来都极差,表现出以偏概全的倾向,这意味着他们往往会错误地理解社会性暗示,更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更多地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大量事实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气氛对儿童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闹、打架、互相谩骂、不尊重对方……不但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而且会破坏孩子内心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感受,成天神思恍惚,情绪低落,无法安心学习。亲子关系紧张,显然也不利于孩子学习。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经常批评打骂孩子,易使孩子产生胆怯、自卑及强烈的逆反心理,而一些孩子天生的顽拗任性也令家长头痛万分,动辄采取粗暴的管教方式。长此以往,父母对孩子失去信心,孩子会痛恨学习、痛恨父母,同时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自暴自弃。

二、改善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环境的一些建议

(一)给予孩子五条件的积极关注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使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关注和爱,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倡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父母也许不满意孩子的某些表现,但应该“就事论事”,让孩子知道无论自己怎么样,学习好或不好,都是被接受、被爱、被引以为荣的。这样,孩子才能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纳入到自我概念当中,接受虽不完美但完整的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和谐的人。因此,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必须要打破孩子的学业表现与自己的情感温暖之间的不良联系。在孩子学习不良发生后,一如既往地对孩子采取理解、接纳、鼓励和关爱的态度,保持合乎实际的期望,帮助子女树立起信心,使其独立自信、勇于社交、为同伴所接受。如果父母继续采用打骂、责罚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只会导致孩子的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不断增加,学习更加困难,陷入恶性循环。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子关系是否真正融洽。成功的父母应当以孩子为主体,积极发现孩子的长处和潜能,做到“顺其所思,同其所感;与其所需,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而不是一味地溺爱纵容、放任自流、拒绝冷漠,或者简单粗暴。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更应当想方设法消除家庭内部的隔阂,在良好的父母关系基础上,重建一种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创造一个沟通良好,和谐共处、互勉共励的家庭心理环境,当孩子愿意对父母无话不谈时,自然会引父母为知己,接受父母的指导和建议,主动请教一切他想知道的东西。此外,父母还应当调整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水平,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合理监控,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不过分干涉其活动自由,并保持与教师的密切联系,帮助孩子制订适当的学习内容和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孩子的情感反应,对其进行较多的积极评价和鼓励,绝不可对其放任自流。

(三)改善家庭功能,明确角色定位

改善家庭功能的任务能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家庭中示范作用和角色定位的准确。在家庭中,父母不但是孩子身心成长和成熟的引领者,更是孩子立身做人的榜样。但无论如何,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就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领导、教师或监工等别的角色。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应当充分促进家庭中的情感交流,建立一个与孩子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喜好,熟悉孩子的交往圈子;制订一个明确且有弹性的家庭规则,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和示范;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四)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五)采取各种措施,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要特别关注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子女的心理健康,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推脱自己的教育职责,如果实在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也应托付给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人,并且经常与孩子及代养人保持联系与沟通。离异家庭的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感受和心理行为表现。研究表明,学龄期的儿童倾向于将父母离异的原因归咎于自身,青春期的少年则更容易从父母离异的经历中吸取关于婚姻感情的负面信息,这无疑将影响离异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父母应当找适当的时机和方式与孩子做坦诚的交流,并且妥善安排好孩子的教育和抚养问题,尽可能地减小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生活在现代都中的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可能出现的学习能力落后,要多领孩子出去接触大自然和其他孩子,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各种学习能力,比如多让孩子做手工,多练习画画,进行球类锻炼,提高手一眼协调能力等,

此外,有些家长特别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次比较低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良和行为表现较不敏感,也较少关注,这往往给孩子的健康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遗憾。其实,学前和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更佳时期,也是矫治学习不良的黄金时期,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尤其到幼儿园的中班以上),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如果发现孩子在认字、学儿歌或做手工等活动中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搞小动作、破坏纪律或不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等,就要提高警惕,更好的办法就是对孩子进行学习能力测查。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9

父母是子女的任老师,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 此所谓“教养”。 临床实践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密切相关[1]。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90后高职生有其群体的特性, 他们的成长及心理特点正在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 尤其是家庭教育模式中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国内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perris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四川省11所高职院校1164名高职生进行调查,旨在分析当今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为人父母者改善其教养方式,并为90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与取样

本研究以四川省内11所高职专科生为对象,在各院系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体抽样,采取无记名方式施测,更后收回有效问卷1164份,其中男生538人,女生626人。

2、测量工具

该量表采用Likert四点计分方式,“从不”记一分,“偶尔”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将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不同侧面题目的得分相加,得到不同方式的总分。某侧面分数越高,表明父母教养其子女此方面的程度越深。

另外,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还在量表的前面增加了一些变量。

3、数据处理方法

三、结果

结果显示:男生在父亲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四项中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平均得分,说明父亲对儿子更倾向于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男生在母亲惩罚严厉、过渡干涉与保护、偏爱被试三项因子上得分明显女生,也说明了母亲对儿子更倾向于惩罚严厉、过渡干涉与保护及偏爱被试。

2、不同户口类型90后高职生父母家养方式差异比较

从户口类型不同把被试分为来自农村、城镇、城,对不同户口类型的90后高职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来自农村、城镇的被试与来自城的被试在父亲、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城的被试得分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和来自城镇的得分,结果说明了,来自城的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情感温暖;在父亲严厉惩罚因子上,农村和城镇的得分存在明显差异,城镇被试的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孩子的得分,而城镇和城的差异不大;在母亲严厉惩罚因子得分上城被试明显高于农村被试;在父亲过分干涉因子上城被试得分明显高于农村被试,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而母亲过渡干涉和保护上,城得分高于城镇和农村被试得分,城镇得分高于农村被试得分,三者存在差异;

3、不同家庭经济状况90后高职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把被试按照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分类,分为了贫困、一般、较好三种情况(自认为家庭富裕的人数为6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把小康和富裕归为较好一类。)对三种被试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在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过度干涉与保护因子上三者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母亲惩罚严厉因子上,家庭经济较好的被试得分高于家庭经济贫困的被试。说明,家庭经济较好的父母比家庭经济贫困的父母会更多的对孩子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保护。而其他因子之间三者均不存在差异性。

四、讨论

表 2结果显示,父母对生的教养方式存在着城乡差异;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来自城和城镇的高职生会比来自农村的高职生更多地感受父母亲更多的情感温暖,同时也比来自农村的高职生更多的感受到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偏爱。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城乡父母自身特点和城乡文化背景的不同。城父母相对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收入也相对较高,有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相对农村父母而言,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更科学和全面,能给子女更多的关心理解,家庭氛围更加民主融洽。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10

引言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传统的国内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国内家长大都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国内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在国内,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国内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尊重和理解。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国内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美国家庭的育儿观非常不同,他们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美国家长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美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国内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包办代替。国内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2、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任意放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5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过于严厉。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国内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对孩子成绩要求非常苛刻严格。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两国育儿观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具有创新精神。(2)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

与此相反,国内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国内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二、对国内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哪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呢?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国内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国内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那么,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优点呢?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国内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哪些不足?当今国内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哪些呢?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在美国大人跟孩子谈话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父母负责引导,帮助分析,但更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二)当今国内家庭教育的现状

1、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

2、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现在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会忽略孩子内心世界,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国内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而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有的家长就会使用“威严”的家庭暴力,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4、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学习教育知识,也不借签他人经验,教育结果一定不好,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更直接更深刻的教育。

以上关于“中美亲子关系差异”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中美亲子关系最好的人是谁(给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亲属体系是指一定社会范围内,家族内不同称呼的人与主人之间所具有的职责、关系及地位等情况共同构成的系统。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亲属体系差异很大,而国内和美国的亲属体系也各具特色。

国内亲属体系在国内,一般认为亲属关系强调血缘和传统、尊重尊长、重视家族气节。国内的亲属链条极其庞大,以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子、孙等血统关系为轴心。 在国内,亲戚之间的称呼十分讲究。

从辈分一分为父的亲戚开始,长辈一般被称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同辈的则被称为“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家族在国内传统文化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复杂,当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家族至关重要,把矛盾化解在家族之中是国内亲属体系的一个传统特色。

美国亲属体系在美国,与国内亲属体系不同的是,美国的亲属体系主要强调个人选择和独立性,人们更注重个体的选择和自由,而不是传统的亲属关系。美国的亲属体系以婚姻关系为基础,而不是血缘关系。

在美国,家庭成员称呼也较为简单。夫妻称呼为“丈夫”和“妻子”,子女称呼为“儿子”和“女儿”,父母称呼则为“父亲”和“母亲”。 美国人更加重视个人选择和自由,即使是在家庭内部也是如此。

这两种不同的亲属体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展现出各自的鲜明特色,反映出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

国内的亲属关系与外国有这些不一样。如下:国内家庭观念重视血亲关系,国内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包括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西方家庭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国内人那么重视。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国内家庭的家族意识较强烈,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一直奉行敬老的传统。老人们往往会受到家庭、社会格外的尊敬。西方家庭的家族意识较淡薄,西方的社会的根基在个人,西方文化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赞扬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

Why have I been blocked?

This website is using a security service to protect itself from online attacks。 The action you just performed triggered the security solution。 There are several actions that could trigger this block including submitting a certain word or phrase, a SQL mand or malformed data。

以上关于“中美亲属关系的不同”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中美亲子关系最好的人是谁(给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有时,我们的笔记本电脑总是卡住了。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不太熟悉的网友。现在让我们告诉你。。。

XP电脑显示屏亮度调节怎么操作

1、直接在XP系统桌面空白处右键选择属性打开【显示属性】程序。

2、。。。

关于计算机不能重启和重启的问题,我相信很多网民以前见过。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有一点告诉你,计算机。。。

也许有些网友对笔记本电脑无法上网的问题了解不多。现在让我们向你介绍一下笔记本电脑不能上网的原因以及如。。。

在众多的热门出国国家中,能够同时满足速度快,要求简单且有法案支持的出国国家,目前就只有马耳他,希腊,。。。

高安康(英文:GOLDIAN,前身:金大元集团),是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致力于真爱人文事业的发展,旗。。。

高安康(英文:GOLDIAN,前身:金大元集团),是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成立以来致力于真爱人文事业的。。。

高安康集团旗下的元梦智能科技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打造以数字智能人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交互系统,并集研发、生。。。

高安康旗下产业比较多,涵盖地产、教育、珠宝、智能、金融、互联、健康等多个领域。集团从地产起步,开发了。。。

位于浦东川沙的金钟苑,后续集团开发了享誉海内外的上海地标性盘——香梅花园。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1

对比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下西方家庭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从而思考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研究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西方 差异

1、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在白纸上作画。在国内,父母习惯于为子女设计各种各样的模板,当子女在此模块上临摹发挥到极致时,便认为父母的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而对比之下,西方父母在提供给子女更好的画笔之外,更侧重于循循善诱式的引导子女去描绘他们自身更喜爱的图画,这些色彩不一的图案往往给世界惊喜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方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能力素养方面便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重心上的差异。重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核心,二是教育的内容侧重。在国内,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应对对子女的教育负起责任,在子女的行为失当时,父母也要承担责任(有时候可能舆论认为父母需承担主要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必定会对子女的一言一行加以约束和规范,避免成为舆论的针对对象。另一方面,受到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子女的出息和作为可以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荣誉和声誉,为父母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于是,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又往往会受到这一利好趋势的引导,融于父母更多的意志和思考,家庭教育自然会逐渐趋向于以父母为中心,而不是孩子。

而西方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文化风格熏陶下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有着更多平等对话的机会。家庭成员各自认为也相信各自的成长和发展应受到自身意志的体现。尽管子女在还未形成自身想法之前是不会考虑也做不到这么多的,但社会整体意识和舆论导向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便会得到体现,子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自然也会将这种思维方式进一步传承下去。

2、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2.1理财观念教育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现代仍保留着新鲜的活力,它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使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以内在的精神价值。

相比而言,除了民族风俗要求之外,国内的家庭教育则较少的融入宗教思想教育。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宗教思想还不能满足提供给人们信仰和精神力量的需求。

3、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综合对比评析

从以上对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西家庭教育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二者各有所长各有局限。

3.1中方家庭教育优势与不足

3.1.1中方家庭教育的优势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方的教育观念中,一个人更多的是作为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的存在。而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个人的成长将更多得受到家庭,家族和所在集体或者社会群体的约束和影响。这种环境往往能够培养出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强,乐于奉献,坚忍质朴的性格。目前中方家庭教育的重心仍在于智育,孩子们往往基本功扎实,能够锻炼出勤奋刻苦的习惯品质。

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为更好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个体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和限制。在集体利益先于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彰显个性的空间也就变得更加狭小。所以,国内的小孩子往往更显得腼腆和内敛,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特长。

教育重心有失偏狭,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往往十分薄弱。孩子的情商培养,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理自立能力,理财观念,成长规划都没有得到更好的重视,以至于“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频频出现。

家庭教育的中心有所偏失。正如在前面中西教育方式对比中所提到的,中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占据权威地位,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但教育的中心却是家长。家长的能力与想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过于重要的作用,这就给孩子的成长成才带来了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西方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自身特长与个性的发掘与培养。父母更多的是在子女犯错误时对其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但对孩子自己的想法总是采取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因而西方家庭的孩子往往显得更为活泼,个性张扬,思想开阔,充满想象力。

和中方以学业为重心的家庭教育不同,西方家庭教育的侧重点是在于如何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追求自己的生活。理财观念和观念等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子女尽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思想上的自由和独立。

西方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更加富有开拓精神,更为自信。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2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西 传统 差异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国内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国内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国内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国内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国内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所学校,而家长是位老师。无论是国内,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更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佚,固需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国内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得多。

随着国内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我们面对着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中西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差异和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现象。

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差异和冲突。其中时间观念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国内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这些不同只是其中一些,但也就可以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目前来看,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不少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并且国内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家庭教育成分。贯穿国内古代家庭教育领域历史的是国内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大概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倾向差异

国内父母注重社会教化,轻视儿童成长。国内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地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差异

国内家庭教育职能是为国内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国内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内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做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也许许多国内家长会否认这一点,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觉得我太不尊重长辈。但是事实却是如此。众所周知,家长常常在一起议论各自的孩子,并将他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加以比较。而且,比较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我有一个邻居,孩子刚上小学,就天天背着个大书包到处补课。因为,我那个邻居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被刺激到了。那个人告诉他,他的孩子没上学就可以认识300个字了,还会念古诗词,并且让孩子当场表演。而我那个邻居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同岁,他急得不得了,孩子实在不争气,他急得拿来一本书,照着里面的方法测量她的智商。谁家孩子考了,他晚上就做噩梦,因为他那孩子在小学总是排在班上的20名左右。

等孩子上了,家长们的比较就更加激烈了。“你的孩子在哪儿上?”清华北大的,重点,脸上有光,喜形于色;上没有名气的,没考上的,黯然失色,无以言对。而我了解的一个美国人,他的孩子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商店帮工,要让我看,他差不多处在人生的“安全线”以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本钱。可是他对他的儿子却赞赏有加。为什么?因为他的孩子经常到社区演奏钢琴,并多次获得奖励。

国内家庭的“比较”往往重学习,“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国内家庭的比较,常常爱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他人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家长得以;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习惯于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国内的家庭在比较时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乐。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差异

国内传统的家庭文化因沿袭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4、教育的重心差异

国内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国内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更高价值取向。国内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更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差异

国内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国内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国内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6、独立意识培养的差异

国内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国内父母完全把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教育责任心超重。家长角色不适当地延伸,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代替孩子规定学习内容,代替孩子定下发展方向。使孩子成为依赖的个人,独立性极差,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

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自行解决,自行处理。父母对孩子也不随便训斥。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国内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历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

在这里我有几点建议,主要包含4个方面:

(1)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2)确立家长在教育行为中的法制观念,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改变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良作风。

(3)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3

[关键词]教育差异;家长教育;素质教育;少儿读者服务新思

在网络资源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的中小型少儿图书馆如何克服自身资源有限的劣势、如何开展创新服务、如何充分发挥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每位中小型少儿图书馆面临的新课题。笔者通过对东西方教育现状的深入研究,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少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经验,大胆提出了在对小读者进行教育的同时,更要对“家长”进行相关教育的新思。力求通过少儿图书馆馆员的全新服务,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让小读者和家长在图书馆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愉快地畅游,幸福地成长。

1 东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体现

现在的国内父母是世界上更累的父母,他们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带着孩子一同奔跑,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想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想以此为孩子抓住美好的未来。但令人遗憾的是,以我们家长目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难保证国内孩子的未来强于其他国家的孩子。

和大家聊起孩子,几乎每个家长都会说希望自己的宝贝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可以自食其力就好,不求其一定多么卓越。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在行动上都不约而同地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因而也显示出了东西方教育的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1 乖乖宝

国内父母的观点:老实本分听话的孩子易于管教,父母会很省心,有这样的孩子是父母的福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好孩子”。

欧美父母的观点:不会给孩子太多的条条框框,在孩子的基本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孩子自己有权利更大程度的发挥自由的天性,让孩子充分去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形成孩子自己对外界的认知。他们认为孩子是独立的,孩子要按照自己想要的形态去成长,家长没有资格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并视这种限制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

国内父母几乎都会用孩子考试的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别的孩子得了高分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会认为是很丢脸的事儿。目前的教育体制是老师的绩效跟学生的成绩挂钩,每天高喊素质教育的老师当然也避免不了会偏爱成绩好的孩子。三两岁的幼儿园孩子都有很多学习任务,因为家长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家身在其中,难免会随波逐流。

欧美父母则认为,如果在孩子尚小的时候过度填充知识,会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因而他们的小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几乎为零。他们让孩子学习的目的是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开阔思,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内容上他们与学校一致,除了知识方面的教育,孩子的情商、品德、性格、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之间没什么可攀比的,孩子有权自己做出选择并自己承担选择。

1.3 物质满足

国内父母常把“我们的一切将来都是你的”这句话挂在嘴边,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对国内的家长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国内父母穷尽一生、省吃俭用也要给自己孩子提供一切,这种理念早已根深蒂固,并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否则就不是合格的父母。

1.4 亲子关系

国内父母的观点是:家庭之中要有长幼之分,作为父母和长辈,理应受到孩子和晚辈的敬重和孝顺,玉不琢不成器,一时气不过,打骂孩子也是难免和正常的。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一出生,便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也是父母生活的全部重心。

欧美父母的观点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首先应该是朋友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家长无权对孩子施暴。他们一生更重要的人是自己的伴侣,孩子并不会取代自己另一半的地位,孩子的到来只会丰富夫妻俩人的人生,但并不能妨碍他们的人生。

分析东西方教育上述差异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在国内,目前不仅孩子需要教育,我们的家长更需要教育!因为我们的父母认识不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认识误区。当今的国内,什么都提倡与世界接轨,但更需要与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先进入政策举办的父母学校学习,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可是国内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结婚了,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可以教育孩子。国内父母只有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孩子时,才开始为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基于这样的原因,中小型少儿图书馆是对家长实施这种教育的更佳主体,少儿图书馆可以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源、场馆和服务优势,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亲子阅读等形式的培训和读者活动,在丰富小读者文化知识帮助其形成各种能力的同时教育我们的家长。让家长真正认识到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正确对待国内式教育的不足,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求知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等。

2 对家长进行教育的内容

2.1 让家长明白“不听话”并非绝对的坏事情

少儿图书馆员在对家长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努力帮助家长弄清这样的现实:国内是一个特别容易出现“神童”的国家,但后来这些“神童”去了哪里呢?他们成人后几乎不约而同的销声匿迹了,这是一个值得家长们深思的问题。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要孩子不受或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首要的条件是让他们的父母自己先摆脱功利的教育观念。我们要通过对家长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孩子不是家长的荣誉物,也不是自己人生梦想的延续。对父母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一时的人前显秀,而是孩子整个人格的健康发展,情商、性格的全面培养,思维发散力和创造力等能力的促进,这才是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关键因素。而应试教育制度意味着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得学习如何应对考试,不停的死记硬背,孩子学不到社交和实用的技艺和方法,从而丧失了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作为家长,要积极与孩子进行观点的碰撞和沟通,引领孩子进行延伸思维,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立看法。这些是每个合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所要努力做到的,而不是每天关心孩子背了多少单词、练了多长时间的琴、写了多少家庭作业!

2.3 家长不应该剥夺孩子的奋斗权力

国内的父母穷其一生自己省吃俭用一直把照顾好孩子当做自己生活的重心。不管是幼小时的小物欲还是成年后的结婚、买房买车等昂贵的生活所需,一律都由父母包办,好像不这样就不是合格的父母。而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在这些孩子本来可能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面前,父母过度的给予,造成了对他们丰富人生体验的一种廉价的买断,正是这些出自家长的“好”扼杀了很多国内孩子的奋斗能力,这些本来可以不比欧美差的国内孩子,在被父母捧在手心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失去独立和坚韧的性格和机会,我们的孩子本来完全可以很优秀,是我们替他拒绝了成长中的那么多的可能。

2.4 经营亲子关系不能忘记彼此尊重

基于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孩子对国内家长来说比其他国家的父母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国内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有着特别过分的期待,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一生无法实现的愿望转移到子女身上。国内的绝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过分溺爱兼动辄体罚、心灵施暴的普遍现象。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这种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孤独和不被理解。因此家长应学会给孩子更多的人格尊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梦想,呵护孩子与成人同样强烈的自尊心,加强与孩子之间平等亲密的情感交流,亲子关系中,单纯的物质给予并不能使父母成为好的家长,家长应该努力做到成为孩子信任的好朋友。

3 写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中小型少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服务理念和方式,要努力协调好学校、家长和少儿读者之间的关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观点,对家长进行长期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要通过我们的服务工作,让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教育孩子仅有爱是不够的,只有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才可以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孩子才能有好的未来。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

3.1了解孩子的关键期

3.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当真正意义的“人”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并注意方式方法,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尽量减少和杜绝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行为。

3.4管教孩子的方法很重要

孩子不是不需要管理和教育,关键是怎么管,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的教育均不可取。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也不能当众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更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应该在私下进行的,表扬可以公开,批评尽量做到秘处,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不但没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更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极度渴望爱又极度渴望安全。

3.5优秀的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多夸老师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老师,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若常常批评老师,或者同老师争吵,只会让孩子对老师越来越排斥,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和老师应该是同盟军,家长要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多与老师沟通,发现问题,随时化解。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4

【关键词】 瓜州县;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调查分析

研究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了解农村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特点,深化对西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养观念和教养特征的认识。儿童对社会的适应与认识能力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成年人给儿童创造的环境及所能够提供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能所能够提供儿童成长环境与指导的集中体现。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1]父母与子女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过程体现出来,而且从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规范中体现出来。通过父母的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出现问题行为。通过对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有助于探求新时期农村亲子关系的部分特点,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父母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1、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总体的分析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维度以“情感理解”维度更为突出,“偏爱被试”教养方式维度更不明显。说明父亲在“情感理解”维度呈现高理解取向的良好教养方式。小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维度也以“情感理解”更为突出,“偏爱被试”教养方式维度更不明显。这说明农村小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整体上是积极的,正确的;母亲的“情感理解”因子得分比父亲要高,说明母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加融洽。

3、父母对不同年级学生教养方式的差异

父亲对各年级的子女在教养方式上没有表现出差异,母亲对各年级的子女在教养方式上表现出差异;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体现为孩子年级越低,家长的教育方式越消极。

4、文化程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为验证文化程度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对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文化程度上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父亲教养方式上, “过分干涉”这个维度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父亲对孩子干涉更少,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和初中的父亲对孩子干涉更多。

不同文化程度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上,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高于初中和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这说明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更为重视,期望很高,要求更为严格;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对孩子过分限制,干涉孩子的发展。整体来讲,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加科学。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上没有年级差异,而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理解、惩罚严厉”上年级差异显著(p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之一,母亲文化程度在中专或高中的对孩子“惩罚严厉”程度更显著,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程度显著(p

在儿童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10]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疾风暴雨”式青春期来临阶段,父母科学、一致的教养方式将有助于他们度过这一重要时期。

【参考文献】

[3] 王坤。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4)105-108、

[7] 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J]。国内心理卫生杂志,2001(3)208-209、

[8]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106-108、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5

关键词 家庭场域 语言暴力 差异

中图分类:G451.6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暴力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便是更好的写照。但是除了这种显性的暴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危害我们的家庭生活的暴力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语言暴力。

1家庭场域当中的语言暴力

“场域”一词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来的,法文为“champs”,英文为“field”。在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理论架构中,场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正是因为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布迪厄没有对“场域”的概念进行界定,而是从“关系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关系的视角来看,布迪厄认为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在家庭场域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父母和子女,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是父与子,母与子的关系。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中,语言便是更好的工具。在世俗看来,父母教育子女是理所应当,无论什么方式都不为过。以前便有一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社会发展到今天,想必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那么语言的教导便成为父母教育子女更好的方式了。但是语言并非如棍棒那样会让孩子有疼痛的感觉,会引以为戒,所以必须提高语言的杀伤力才能阻止孩子继续犯错。

2家庭场域中父母语言暴力的差异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作为家庭成员当中的成年人,父母担负着为子女营造良好生活条件的责任。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导致的社会分工也不同。男性一直肩负着比较沉重的工作,在经济上薪酬也颇丰。女性则从事一些比较轻松的工作,薪资较男性比较低。因此,男性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处于的地位。当回到家庭场域中来,还是带有两者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就子女的教育问题来说,母亲一直负责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主要是负责孩子成长中的细节问题。而父亲则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上起主要作用。因此,二者在语言表达上也会产生不同。比如父亲在孩子的职业规划方面就想左右孩子们的想法。如果孩子选择的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是虚无缥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父亲便会说“你以后不要回到这个家,我没你这么个儿子”。这种语言的背后是想让孩子有个安稳的未来,想要用割断父子亲情的方式威胁自己的儿子。而就母亲来说,则在生活的小事方面拥有话语权。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会对自己的子女有要求,更别提学习这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塑造自己的孩子。各种辅导班、补习班就是母亲的战场,上午下午都给孩子安排的满满的,母亲会用自己的辛苦堵住孩子的嘴,妈妈都那么累了,你哪里好意思说自己不去呢,而且,长大了有出息了一定要孝敬妈妈,是妈妈才让你这么优秀的。不知道这个孩子以后会成长成什么样子,但是他小小的童年就承受了这么多的东西,美好的童年可能在他的记忆力不会有多少烙印。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6

关键词:中外家庭教育;家风;比较;启示

一、中外家庭教育的综合比较

1、培养方式存在重大差异

国内的父母一般喜欢让孩子与自己的意见保持一致,希望子女按自己的意见去行事。父母希望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为孩子的学习创造一切条件,只要孩子肯学习,父母可以做更多的牺牲与付出。家长常常忽视孩子实际水平提出过高要求,是一种“望子成龙”的“龙化”教育,其本质是期望子女出人头地的“精英式”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

西方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他们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例如,英国是传统的家长制作风,家长以培养有教养的绅士为家庭教育的目标;日本家长喜欢安静听话的孩子;德国家长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加拿大的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家长注重的是让孩子轻轻松松地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价值观核心教育差异明显

国内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以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美德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点。国内家庭教育目标与“光耀门楣”相关联,更多地是强调一种“完人教育”。在国内传统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观念基础上,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长幼关系,整个国内传统社会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由传统的伦理道德做支撑和联系。

西方家长期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家庭道德教育目标是一种大众化的“凡人”教育。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各种想法、做法普遍表示理解和支持;二是注重对孩子自信心和勇气的培养;三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四是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及健全的人格;五是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和自立能力。西方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和平等基础上的关系,注重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把孩子培育成身心健康、追求幸福的人。

3、法治观念存在根本差异

我国当代相关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中,家庭教育常被提及,体现了家庭的义务和配合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参与教育改革体现为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保障儿童按时入学等内容,但是家长尚未经常性地参与学校事务,个人的法治观念相对比较淡薄。

西方家长对于家庭培养具有法制观念的公民方面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值,他们十分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家长以身作则,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言传”与“身教”并重,且带头守法守规。家长从家庭日常小事做起,家庭中倡导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特别注重人权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和责任感。西方家庭的熏陶着孩子,对其成为有德性、重理性的人有重要作用,其目的之一是培养孩子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4、非智力因素教育方式迥异

我国青少年在学业上不亚于西方青少年,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的缺点;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有些人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有些孩子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国内家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被重视。还有部分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导向。

5、功利化与非功利化教育

二、国外几种家庭教育思想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注重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的构建,良好家庭氛围的创设,必须基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平等。只有搭建好这个和谐的、平等的教育平台,家长才可能同儿童对话,进而对其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

斯托夫人指出,孩子能否成为杰出人物,完全取决于母亲施行了什么样的教育。更早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应该是家里的母亲,而不是学校的老师。家庭教育必须由父母来承担,不能委托给别人去做。她的“伟大始于家庭”的观念深入人心,使越来越多的家庭从中获益。

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提到:“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他认为,尽管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缺点,但比学校教育还是好得多,家庭教育就是达到教育上的主要大目标的更好更安全的办法。

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的英国著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的核心观点是,儿童是一个具备所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儿童置于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的接触中,父母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的习惯。

三、思考与启示

综合各国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情况,发现国外的“家风”这一概念并不如我国清晰,欧美国家对此研究也很少。我国和西方的家庭教育确实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对比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可以发现很多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取决于不同的观念,而观念的不同又是由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中西方的这些不同,使得各国的家庭教育能够适应本国国情。

1、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刻不容缓

“立德”即树立德业。树,栽培,“树人”即培养人。从家庭德育与成才关系来看,“立德”是“树人”的基础,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才的前提条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正处于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特别需要家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学会做人,重视修养德行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古人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良知、懂孝道、有责任心的人是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2、实施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导向,在这种环境里,家长仅仅关心孩子学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几门技能,一切跟中高考无关的活动都不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否则孩子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等等。家长应彻底抛弃“以成绩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将重心从过分关心知识技能,转移到对孩子的全面培养上来。

3、构建优良家庭教育(家风)意义重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要加强立法、规范制度,努力使家庭教育法制化、规范化;二要家长主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培养良好家风。

参考文献:

[2](美)斯托夫人。哈佛教子枕边书[M]。亚 北,蓝 黛,译。北京:国内妇女出版社,2006、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7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中学生;人际关系

我们通常所指的教育,并不单单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正常发展产生并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值得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是教育观念与实际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孩子从出生到接受学校教育这一阶段,都是在接受家庭教育,考虑到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性,心理学和教育学一直把它当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家庭教养的分类

(一)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比较合理和理性,不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制,为其树立起合适的目标,并坚决要求孩子达到这些目标。但与此同时,他们不会忽略对孩子的关爱,还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把这种关爱表现出来,对待问题也会认真征求孩子的意见。通过这种教养方式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拥有很强的自信心,自我意识也会很强,在将来处理问题时会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而且也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性格。

(二)专制型的父母教养子女时,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自己。他们一般都会给孩子制定很高且不合实际的行为标准,不允许孩子讨价还价,一旦孩子在行为上出现抵触,就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畏惧、退缩心理,在行为上比较胆怯。不过他们在学校都是文明守纪的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较好。这种教养方式明显的忽视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是过分的关爱,只要是他们提出的要求,一概坚决服从,很少对他们不良的行为提出批评,甚至不对他们进行任何行为上的约束,也没有科学的行为标准。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都非常自私,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出现过激的行为举动,也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控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

(四)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各种形式为表现得漠不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的行为提出什么标准制约,对孩子成长过程上的情况也不关心。他们一般只是从衣、食、住、行等物质上满足孩子,但孩子的精神生活很空虚,得不到相应满足。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不能与同龄的孩子合群,交际能力差,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到抑制,畸形发展。

以上四种就是目前表现更为明显的家庭教养方式,且更具代表性。其实要想让孩子的交际能力能够正常发挥出来,在他们笑得时候就应该多给予他们关爱,同时控制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在他们进入中学阶段后,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成熟,父母应该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出现问题可以争取他们的看法,促进青少年心里的健康发展。他们的心理状况良好,才能实现正常的人际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教养良好的孩子都具备良好的社会行为,他们兴趣广泛、情绪稳定,还有很好的同情心;而那些家庭教养不好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倔强、不明事理,还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被父母长期支配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比较缺乏主见,没有自信心,遇事慌张拿不定主意;而过分溺爱的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得特别独断专行,攻击性强,做事凭心而定,不顾后果。所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就是两个维度交叉下的公共区域。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而且又能保证孩子行为习惯的正确发展方向,还能为其提供很好地社会训练环境,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要求能够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既给了他们一定的尊重,又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控制。这样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更为有利的。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发育初期,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正在体验生理与心理上的矛盾,同时,这一阶段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开始脱离父母的行为方式审视自己,能够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可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看待自己和他人。进入初中阶段的中学生与家庭之间还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于他们而言,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提供者,也是精神上的引导者。他们把父母当作是自己物质和心灵上的依托。因而,中学生虽然在不断成长,但他们与父母之间仍然唇齿相依。通过调查发现,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二。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动机

(一)人际交往是一种内在需要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注定是要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都会害怕孤独,喜欢与他人一起相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满足于个人的内在需要,这个过程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如果没有人际交往,那么社会就是一个分散的个体,个体单靠自己的力量也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那么社会也就无法继续向前进步。所以说,人际交往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二)人际交往是一种自我表现

在某一个程度上来看,人际关系的实现过程是个人借助于人际交往这种社交方式来证明自己,审视自己的实际能力,从而实现自我表现的过程。通过人际交流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满足人们自信心的需要,同时也能达成行动上的一致,形成相互合作的互利关系。同时,也可以借助交际活动来影响、改变和支配他人的思想与行为活动。

(三)人际交往能够实现自我完善

我们的社会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初中生正是通过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来增加自己对他人和自身的认识,这是他们的一种内在需求。也就是说,人际交往能够增加和满足中学生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的增长,将对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初中生人际交往与父母教养之间的相关联系

受到父母情感温暖,得到父母理解,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初中生,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高。而受到父母过度干涉,无理由拒绝、惩罚的初中生,他们不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

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信任感和真诚度上与理解、温情的教养方式是成正相关的;而与父母的拒绝、过分干涉等不良教养方式及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了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真诚、同情心、信任感等各种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只有通过良好的亲情熏陶,被信任被理解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他们所形成的良好品质才有利于他们实现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真诚、信任等都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四。中学生人际关系上的差异

身边实例: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差异

很多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上的能力都比非独生子女的要强,他们往往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信心,但很明显的还是表现出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这与传统看法不同。传统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不善交际,不懂得与人相处,但实际情况是他们更乐于也更容易交到朋友。这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比较孤独,渴望与他人交流建立人际关系,在他们不断的人际交流锻炼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交际能力。而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讲,他们在家庭生活中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因此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就不强,兴趣也不大。

(二)初中生父母双方在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

独生子女从父母双方身上得到的关爱更多,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他们来讲,更懂得如何保护和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态度比较纵容。而非独生子女是几个人同时父母的关爱和温情,能获得理解和情感相对较少一些。这也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直接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五。结束语

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业状况等方面的内容。积极良好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对他们将来正常的社会生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法,用科学而又理性的态度与子女交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初中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引起注意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赵志一,窦明。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J},国内学校卫生,2005,5,25、

[2] 杨冠军。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0)。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8

论文摘 要:儿童学习不良问题是目前困扰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家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软环境比如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功能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儿童学习不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善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环境的几点建议包括:(1)给予孩子积极关注;(2)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3)改善家庭功能,明确角色定位;(4)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5)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学习不良儿童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实际学习能力远低于其年龄和智力应该达到的能力,这种困难集中表现在听、想、说、读、写、拼音或数学运算等基本心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儿童在智力上没有问题,因此与智力落后、感官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学习问题根本不同,然而除了学业问题之外,他们可能还具有情绪、认知和行为等诸方面的落后和困难。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学习不良儿童在各年龄段都有一个相当稳定的比例,成为一个严重困扰义务教育发展的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中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儿童学习不良是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突出。本文着重从这一角度对儿童学习不良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经常的、多方面的,甚至终身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不良和父母教养不当极易造成儿童心理受伤乃至出现各种障碍,更终造成儿童学习不良。而学习不良儿童因为在学校中的旁落地位而表现出对父母更大的依赖性,因此,父母对学习不良儿童的权威性更大,家庭环境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也更为深刻,本文所涉及的家庭环境因素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

(一)硬环境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影响

硬环境主要指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判和衡量的环境因素,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等。

此外,不少实验研究还发现,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超过半数以上文化水平较低(以初中或以下为多),职业次偏低(以工人、个体为多),部分家长对文化知识的价值和个人成就不太重视,不太关心或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而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其教养方式。有研究表明,母亲文化程度越低,对子女的态度越严厉、惩罚越多,而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越能给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学习不良儿童更经常受到父母的指责训骂而又不给指导。因此,也有研究者提出,智商正常学习困难的儿童,家庭环境是主要原因,其中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更为相关。

(二)软环境对儿童学习不良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包括父母的教育态度及一致性程度、期望水平,教育手段等多个方面,它全方位地影响了亲子关系、自我概念、师生关系和行为问题。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更多地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之中,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父母更多地表现出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教育方式更加简单、粗暴,子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也更少,特别是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挂上了钩,这是一般学生所没有经历的,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由于孩子的学习不良,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可能成为泡影,因此对孩子的情感投资相对减少,多代之以惩罚、干涉和拒绝的教养方式,孩子常无端受到责罚,或直接成为出气筒。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干涉和惩罚对改善孩子的学业成绩往往并不奏效,反而适得其反,这不但恶化了亲子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学习不良,同时对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也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合群,形成交往退缩,甚至走向以违纪来发泄内心的自卑和不安的另一个极端,这就使学习不良儿童的违纪行为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国内的父母历来对于女抱有较高的期望,对孩子学业成绩更是关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过分娇惯孩子,导致孩子任性、娇气、懒于动脑,在学业上与父母讨价还价;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逼迫智力一般的孩子同时学习过多的技能,使孩子产生极度的厌学和焦虑情绪;有的家长则本着“不打不成才”的原则,对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粗暴的责打方式,导致孩子从内心里痛恨学习;有的家长总是为孩子的一切担心着急,总是指责孩子的所作所为,使孩子无所适从而自我怀疑,形成焦虑、抑郁的人格特点,走向过分依赖或极度逆反的两种极端。

研究还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在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不良表现后,往往会给予孩子一种全面的消极评价。我们知道,由于父母与儿童的亲子关系及儿童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的依赖性,父母的评价通常是孩子评价是非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更是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极为敏感,父母的消极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了儿童对自己的体貌、能力、个性、价值观、道德水平以及与人交往的价值感和自信心等多方面的理解和评价,其结果是接纳或拒绝自己。研究证明,学习不良学生对父母评价的认识比一般学生更为消极,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业能力、一般自我、非学业方面的表现甚至自己的外貌在父母看来都极差,表现出以偏概全的倾向,这意味着他们往往会错误地理解社会性暗示,更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更多地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大量事实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气氛对儿童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闹、打架、互相谩骂、不尊重对方……不但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而且会破坏孩子内心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感受,成天神思恍惚,情绪低落,无法安心学习。亲子关系紧张,显然也不利于孩子学习。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经常批评打骂孩子,易使孩子产生胆怯、自卑及强烈的逆反心理,而一些孩子天生的顽拗任性也令家长头痛万分,动辄采取粗暴的管教方式。长此以往,父母对孩子失去信心,孩子会痛恨学习、痛恨父母,同时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自暴自弃。

二、改善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环境的一些建议

(一)给予孩子五条件的积极关注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使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关注和爱,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倡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父母也许不满意孩子的某些表现,但应该“就事论事”,让孩子知道无论自己怎么样,学习好或不好,都是被接受、被爱、被引以为荣的。这样,孩子才能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纳入到自我概念当中,接受虽不完美但完整的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和谐的人。因此,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必须要打破孩子的学业表现与自己的情感温暖之间的不良联系。在孩子学习不良发生后,一如既往地对孩子采取理解、接纳、鼓励和关爱的态度,保持合乎实际的期望,帮助子女树立起信心,使其独立自信、勇于社交、为同伴所接受。如果父母继续采用打骂、责罚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只会导致孩子的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不断增加,学习更加困难,陷入恶性循环。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子关系是否真正融洽。成功的父母应当以孩子为主体,积极发现孩子的长处和潜能,做到“顺其所思,同其所感;与其所需,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而不是一味地溺爱纵容、放任自流、拒绝冷漠,或者简单粗暴。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更应当想方设法消除家庭内部的隔阂,在良好的父母关系基础上,重建一种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创造一个沟通良好,和谐共处、互勉共励的家庭心理环境,当孩子愿意对父母无话不谈时,自然会引父母为知己,接受父母的指导和建议,主动请教一切他想知道的东西。此外,父母还应当调整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水平,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合理监控,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不过分干涉其活动自由,并保持与教师的密切联系,帮助孩子制订适当的学习内容和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孩子的情感反应,对其进行较多的积极评价和鼓励,绝不可对其放任自流。

(三)改善家庭功能,明确角色定位

改善家庭功能的任务能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家庭中示范作用和角色定位的准确。在家庭中,父母不但是孩子身心成长和成熟的引领者,更是孩子立身做人的榜样。但无论如何,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就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领导、教师或监工等别的角色。学习不良儿童的父母应当充分促进家庭中的情感交流,建立一个与孩子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喜好,熟悉孩子的交往圈子;制订一个明确且有弹性的家庭规则,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样和示范;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四)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五)采取各种措施,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要特别关注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子女的心理健康,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推脱自己的教育职责,如果实在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也应托付给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人,并且经常与孩子及代养人保持联系与沟通。离异家庭的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感受和心理行为表现。研究表明,学龄期的儿童倾向于将父母离异的原因归咎于自身,青春期的少年则更容易从父母离异的经历中吸取关于婚姻感情的负面信息,这无疑将影响离异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父母应当找适当的时机和方式与孩子做坦诚的交流,并且妥善安排好孩子的教育和抚养问题,尽可能地减小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生活在现代都中的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可能出现的学习能力落后,要多领孩子出去接触大自然和其他孩子,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各种学习能力,比如多让孩子做手工,多练习画画,进行球类锻炼,提高手一眼协调能力等,

此外,有些家长特别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次比较低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良和行为表现较不敏感,也较少关注,这往往给孩子的健康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遗憾。其实,学前和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更佳时期,也是矫治学习不良的黄金时期,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尤其到幼儿园的中班以上),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如果发现孩子在认字、学儿歌或做手工等活动中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搞小动作、破坏纪律或不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等,就要提高警惕,更好的办法就是对孩子进行学习能力测查。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9

父母是子女的任老师,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 此所谓“教养”。 临床实践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特点、行为方式密切相关[1]。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90后高职生有其群体的特性, 他们的成长及心理特点正在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 尤其是家庭教育模式中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国内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perris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四川省11所高职院校1164名高职生进行调查,旨在分析当今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为人父母者改善其教养方式,并为90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与取样

本研究以四川省内11所高职专科生为对象,在各院系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体抽样,采取无记名方式施测,更后收回有效问卷1164份,其中男生538人,女生626人。

2、测量工具

该量表采用Likert四点计分方式,“从不”记一分,“偶尔”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将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不同侧面题目的得分相加,得到不同方式的总分。某侧面分数越高,表明父母教养其子女此方面的程度越深。

另外,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还在量表的前面增加了一些变量。

3、数据处理方法

三、结果

结果显示:男生在父亲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四项中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平均得分,说明父亲对儿子更倾向于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男生在母亲惩罚严厉、过渡干涉与保护、偏爱被试三项因子上得分明显女生,也说明了母亲对儿子更倾向于惩罚严厉、过渡干涉与保护及偏爱被试。

2、不同户口类型90后高职生父母家养方式差异比较

从户口类型不同把被试分为来自农村、城镇、城,对不同户口类型的90后高职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来自农村、城镇的被试与来自城的被试在父亲、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城的被试得分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和来自城镇的得分,结果说明了,来自城的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情感温暖;在父亲严厉惩罚因子上,农村和城镇的得分存在明显差异,城镇被试的得分明显高于农村孩子的得分,而城镇和城的差异不大;在母亲严厉惩罚因子得分上城被试明显高于农村被试;在父亲过分干涉因子上城被试得分明显高于农村被试,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而母亲过渡干涉和保护上,城得分高于城镇和农村被试得分,城镇得分高于农村被试得分,三者存在差异;

3、不同家庭经济状况90后高职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把被试按照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分类,分为了贫困、一般、较好三种情况(自认为家庭富裕的人数为6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把小康和富裕归为较好一类。)对三种被试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在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过度干涉与保护因子上三者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母亲惩罚严厉因子上,家庭经济较好的被试得分高于家庭经济贫困的被试。说明,家庭经济较好的父母比家庭经济贫困的父母会更多的对孩子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保护。而其他因子之间三者均不存在差异性。

四、讨论

表 2结果显示,父母对生的教养方式存在着城乡差异;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来自城和城镇的高职生会比来自农村的高职生更多地感受父母亲更多的情感温暖,同时也比来自农村的高职生更多的感受到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偏爱。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城乡父母自身特点和城乡文化背景的不同。城父母相对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收入也相对较高,有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相对农村父母而言,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更科学和全面,能给子女更多的关心理解,家庭氛围更加民主融洽。

中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异篇10

引言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传统的国内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国内家长大都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国内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在国内,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国内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尊重和理解。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国内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美国家庭的育儿观非常不同,他们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美国家长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美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国内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包办代替。国内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2、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任意放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5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过于严厉。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国内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对孩子成绩要求非常苛刻严格。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两国育儿观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具有创新精神。(2)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

与此相反,国内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国内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二、对国内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哪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呢?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国内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国内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那么,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优点呢?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国内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哪些不足?当今国内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哪些呢?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在美国大人跟孩子谈话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父母负责引导,帮助分析,但更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二)当今国内家庭教育的现状

1、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

2、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现在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会忽略孩子内心世界,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国内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而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有的家长就会使用“威严”的家庭暴力,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4、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学习教育知识,也不借签他人经验,教育结果一定不好,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更直接更深刻的教育。

以上关于“美国的亲子关系与国内的不同”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中美亲子关系最好的人是谁(给你意想不到的答案)”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